
引种孔雀:繁殖及孵化 孔雀22月龄达到性成熟,种孔雀的配比一般1:4-5,在产蛋前2个月调整好种群,一般每舍养10只左右。开产后饲料逐步改为产蛋料,多加VB1、VB2、VE及贝壳、骨料、氯化胆碱及青绿植物,并补充光照,每周加半小时,直至全天光照17小时。雄孔雀多在日出前及日落后发情,并围着雌孔雀转圈,频频开屏以示求偶。孔雀每年3月中旬到7月为产蛋期,年产蛋量30~50枚,蛋壳为淡黄或白色,蛋重120~140克,一般每隔一日产蛋一枚,寿命为20~25年。蛋要放在通风的地方,温度保持10~140C ,****在一周内进行孵化。人工养殖的孔雀不具自孵能力,宜采用人工孵化或家鸡代孵的方法,孵化期为26~27天。种蛋存放时要小头朝上,孵化期时要大头朝上。孔雀的孵化温度初期稍高,后期稍低。1~10天温度为38~37.20C,11~20天为37.2~36.80C,21~27天为36.8~36.20C。相对湿度主要靠孵化器内水盘加以调节,一般为60~65%,如果湿度过大,就少添水,如果不够湿度就添些温水。孵化室的湿度保持60~70%,每2~4小时翻蛋1次,角度为900,每天定时翻蛋直至落盘。初期胚胎不宜多凉,一般5~15分钟,后期要多凉,根据蛋的温度和室温决定凉蛋时间的长短,可采用“眼皮试温法”并注意通风换气。孵化过程中进行2次照蛋,分别在孵化后第9天和第24天,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。
引孔雀苗:人工育雏
雏孔雀由于其体弱而娇嫩,需要供给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较高的营养需求,同时要求管理精心细致。育雏前应先彻底消毒笼舍及设备。刚出壳的幼孔雀要加强保温,温度可根据雏鸟的日龄和表现来掌握。一般情况下1~10日龄34~300C,11~20日龄30~260C,21~30日龄26~240C,以后每周降10C,直至180C~200C。一般温度过低,孔雀苗堆在一起,靠近热源;温度过高则远离热源,并张嘴呼吸。脱温后一周左右,可让雏孔雀到室外活动,多晒太阳,适应外界环境温度,促进发育。雏鸟养殖密度为30~50只。雏孔雀出壳后24小时先用0.02%高锰酸钾水饮水,有利于胎粪的排出,然后喂料(要求含粗蛋白22.5%以上),要求保持料、水不断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15日龄内的孔雀在饲料中加入熟鸡蛋黄、青饲料、黄粉虫、添加剂(如速补14)。平时要仔细观察雏孔雀的采食、粪便及精神状态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并定期清洗消毒水槽、食槽、垫料,保持环境安静,减少应激。由于孔雀翅羽生长速度快,一周后即可飞翔,应注意防逃措施。在整个育雏期间,应定期防疫。1~15日龄用青链霉素3000单位/只饮水,3天后用千分之二土霉素拌料,交替使用,防止白痢及球虫。一周龄后用万分之一痢特灵防黑头病,20天一次。7~9天用新城疫IV系弱苗和传支H120免疫,14日龄用法氏囊中毒疫苗,21日龄用鸡痘疫苗,35日龄用传喉疫苗(视当地情况定) |